虽然八季的权游的草草收尾让HBO被骂了个惨, 但是后续推出的Mini剧切尔诺贝利却以9.6的高分一绝红尘, 让大家对于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核灾难有了形象生动的认识. 谎言的代价, 一开始的旁白便以此为切入, 展开了整部剧的画面.

趁着热度, 我并没有先看这部西方指导的剧集, 而是分别看了美国拍的纪录片抢救車諾比, 俄罗斯的奇幻片切尔诺贝利 禁区, 以及乌克兰的电视剧飞蛾, 这三部剧让我从三个不同角度, 或者说是阵营去感知那段历史, 充分满足了我的好奇心, 也填补了我的很多困惑, 以及帮助了我更好的去思考时代的变迁. (Warning!!!后面会有一些剧透)

也许有人疑惑为何会对切尔诺贝利感兴趣, 说来可能会比较牵强, 首先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工人阶级的后代, 对苏联有着一段莫名其妙的亲切感, 而这场核灾难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苏联的掘墓人, 这话也不是我说的, 是苏联最后一个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后来讲的. 其次在我的童年所生活过的几个地方, 都是类似于普里皮亚季这样的因为有某个工厂或者机构而盛极一时的地方, 而后又因为各种原因突然衰败, 最终被废弃, 成为小朋友们探险的场所. 再次作为半个历史的爱好者, 感慨过汉唐之兴衰, 民国之兴衰, 有时也会仰望星空, 感知人类的渺小, 感叹谁主沉浮.

old_photo

距离1986年4月26号凌晨已经过去33年, 当我试图去寻找这个当年的苏联模板城市的资料时, 绝大部分都只有图片的对比, 不过最终还是找到了一个名为苏联最好城市普里皮亚季简短的视频, 透过这段视频, 依稀可以感受到这个人口五万的城市曾经的生机勃勃与辉煌.

map

普里皮亚季, 是切尔诺贝利西北方因为核电站而修建的城市, 兴建于1970年, 距离当时苏维埃乌克兰首府基辅(Kiev)一百公里, 人口将近五万, 平均年龄只有26岁, 聚集了大量的苏联技术青年, 一号核反应堆于1977年启用, 爆炸的四号反应堆是83年启用的, 并且一共规划了6座核电站. 整个城市修建了一家医院、一个公园、一座火车站、三家诊所、三个文化中心、二十一所学校、三个室内游泳馆、十个体育馆、十个射击场、35个体育场、25家商场和店铺、27个小餐馆, 就连基辅这等大城市的富贵们也会驱车来普里皮亚季的商场买西方最新上市的Dior香水, 不过这些繁华的景象, 都没有在目前的影视剧, 纪录片中有过多的描述, 留给人们印象最深的还是灾难本身的恐惧, 以及现在普里皮亚季废墟与鬼城的形象.

为了了解俄罗斯对于切尔诺贝利的视角, 我首先看的是切尔诺贝利 禁区这部俄剧, 俄剧在国内非常冷门, 但是这部剧居然达到近乎9分, 并且好评如潮. 大致的剧情是一群俄罗斯青年被一个偷钱的怪人引诱到了切尔诺贝利的普里皮亚季, 后来他们无意中通过一个设备穿越到了爆炸发生之前, 第一季的最后他们改变了过去, 导致回来的时候苏联并没有解体而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还记得印象最深的是女一号无意中从废墟穿越回过去, 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让我感觉到心潮澎湃, 好希望灾难从未发生. 再后来他们真的阻止了爆炸的发生, 苏联又回来了, 男主穿越回来的第一瞬间, 便看到普里皮亚季大街上熙熙攘攘带着红领巾的小朋友, 看到这里, 我竟然莫名其妙的有一些激动. 虽然第二季最后一切又回归现实, 站在我们面前的依旧是现在的俄罗斯联邦. 整部剧里除了穿越还有一些惊悚成分, 例如普里皮亚季的高辐射成为了被称作禁区的物质, 它具备一定的超能力, 可以制造幻想, 并且期望将来这里的人杀死. 我还很好奇的查了一下拍摄资料, 原来他们从未实景拍摄过, 因为辐射会危害健康, 不过透过演员的FB看到了一张他们在普里皮亚季大门的合照, 可能最新的情节去采景了? 非常期待今年10月份上映的大电影.

禁区

俄剧的制作虽然不如美剧华丽, 但俄国作为切尔诺贝利事件的主要参与者, 一些细节足矣窥伺出他们的态度. 比如在前往切尔诺贝利途中被警察恶意扣留, 必须得用金钱进行贿赂, 或许侧面反映了大家对于目前俄罗斯腐败的不满. 当大家阻止了爆炸的发生, 苏联重振熊威, 成为世界霸主, 连互联网都变成了俄联网, iPhone8都变成了俄Phone8, 足矣见得大家对苏联大国地位的怀念, 以及切尔诺贝利对苏联的巨大影响. 由于历史被改变, 86年的核爆炸转移到了美国, 美国又爆发了内战, 可以看出俄方对于美国的态度还是非常敌对的. 而后一行人又穿越回美国阻止了核爆, 一切又回到正轨, 也表明了俄罗斯人不愿意利用灾难转移来恢复大国地位… 或许这些都是我想多了, 不过他们脑洞之大令人佩服.

乌克兰, 作为苏联三巨头之一, 一直都是附庸的地位, 乌克兰脱离苏联后也一直都表现浓厚的反俄情绪, 但飞蛾改变了一些我对乌克兰人的认知, 这部剧以平民视角出发, 客观真实以及浪漫的记录了灾难给人们的影响. 剧情是以苏军上校的女儿艾丽娅与士兵巴沙的生死之恋为主线, 士兵巴沙作为上校的下属来给艾丽娅送信, 两人对上了眼. 可是没过多久核爆发生, 上校坚持亲自驾机查看爆炸情况, 飞机受到强大的电离辐射坠毁, 成为孤儿的艾丽娅精神崩溃, 士兵巴沙变成为她的唯一依托, 可惜巴沙作为清理者(Liquidator)在四号核电站楼顶受到了致命的辐射, 他不愿被送往莫斯科, 私自逃离营帐与艾丽娅在已经空城的普里皮亚季度过了人生最浪漫的一天. 巴沙最后死在了莫斯科第六医院, 而艾丽娅没有接受医院的劝说堕胎, 电视剧的最后是艾丽娅的女儿来到了普里皮亚季废墟参观旅游, 在已经锈迹斑斑的电话亭里找到了当时她父母为躲避清城人员时刻的字, “艾丽娅 & 巴沙”.

飞蛾

这部四级的电视剧以”飞蛾”为名, 寓意飞蛾扑火, 与第一集核爆当晚灯光下的成群飞蛾在不明真相的人群中死亡想呼应. 整部剧没有丝毫讽俄的成分, 涉及到几个核爆重点事件也都是结合剧情改编的合情合理. 比如上校执意驾驶飞机查看爆炸情况坠机牺牲, 而他刚刚从阿富汗战场回来, 已经接受到了上级命令可以休假回家看望女儿, 并且上级也极力劝阻. 可见这里对苏军的英勇还是非常认可, 凸显了在亲情面前, 国家更为重要. 类似的剧情还有艾丽娅的姐姐在去医院找对象的途中发现人手不够主动帮忙, 在已知有辐射的情况下没有退缩, 在受到二次辐射后被送往莫斯科, 最后不幸去世. 当然也有像艾丽娅姐姐的未婚夫得知有辐射便谎称有家中有事逃回基辅, 在被未婚妻的爷爷(苏军老兵)鄙视后, 又硬着头皮回到普里皮亚季, 他始终犹豫不决, 胆战心惊, 慌乱中还是克服障碍, 参与了撤离人员难产接生. 这些在现在看来都算是所谓的正能量, 可歌可泣的东西, 也反映了从国家到平民大家都是国难当头, 上下一心. 针对于普里皮亚季的描写, 大致也与我查到的资料相符, 这些都可以从艾丽娅与巴沙逃回空城看得到. 他们分别去了幼儿园, 姐姐家中, 以及衣服店与理发馆. 印象最深的就是姐姐家中的暖水瓶与我们小时候(90年代)家中的红色铁皮那款一模一样, 电视冰箱等家电一应俱全, 幼儿园里环境优雅设施齐全, 衣服店里琳琅满目, 理发馆里海报女郎发型时尚, 广场还有冷饮外卖摊, 饮料自助机等等. 然而这一切最终还是化为乌有, 只留下了锈迹斑斑的”艾丽娅 & 巴沙”, 令人惋惜.

除去影视剧的表现, 可能纪录片更能真实详细的反应事情的经过, 事件发生后的第五年, 苏联解体, 目前唯一一部称得上纪录片的还是美国拍摄的, 片中收集了大量珍贵的影像资料, 采访视频, 值得一看. 片子最初是以欢快的普里皮亚季生活开始的, 茁壮成长的青少年, 干净整洁的城市规划, 街头推着婴儿车的年轻人. 片中采访了几乎所有利害相关的人, 比如当时苏联最高领导人戈尔巴乔夫, 俄方的摄像师(参与拍摄屋顶清理石墨), 挖掘隧道的煤炭工人, 直升机救援队军方负责人, 从普里皮亚季撤出的居民等等. 从高官到平民, 无一不表露出对灾难的遗憾以及对救援行动的肯定.

抢救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挖掘隧道的工人说他从不后悔, 因为总该有人要去做这件事, 不是他们也会是别人. 拍摄清理者的摄影师也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描述了苏联军人如何蚂蚁搬家的将楼顶所有的石墨清理干净, 为石棺的修建打好基础, 强大的辐射在照片下方留下的印记永远被记录了下来. 戈尔巴乔夫称整个救援行动花了180亿卢布, 折合180亿美元, 我也去查了一下当时的数据, 81-85年整个苏联的赤字平均就180亿, 而86年到89年上升到了690亿, 随后石油大跌也对苏联的经济雪上加霜.

一个国家的消亡, 或许也是造就英雄被遗忘的重要原因. 与日本福岛核事故的处理, 显然苏共中央的决策与行动力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4月26日凌晨核爆发生, 26日当天中央便派技术检测人员去现场测量数据, 26日晚确定必须撤离所有群众, 并连夜调集了一千多辆大巴准备进行疏散, 27日十一时开始疏散居民, 总共耗时三小时, 并且派遣军方直升机进行投放铅与硼砂来降低辐射, 将爆炸区周围的辐射从12000伦琴每小时降低到100伦琴. 28日开始疏散10km内的群众, 29日开始疏散30km内的群众, 5月2日划定隔离区并使用铁丝网围起来, 为了防止核燃料烧穿地板接触用于降温的废水而产生更大的爆炸, 在明确高辐射危险的同时, 三名来自三号反应堆的工作人员冒死进入打开消防泵, 抽干了废水 (他们竟然幸存了下来), 5月7号政府决定修建石棺以及人工降温层来防止剩余的依旧燃烧的核燃料可能造成的影响. 年轻的苏联士兵每人工作90秒, 轮班将屋顶残留的高辐射石墨清理出来, 为石棺修建扫清障碍. 5月12号开始动员了1000km外苏联最优秀的一批矿工来切尔诺贝利, 13号他们开始了工作, 仅仅一个月就完成了预计三个月的工作量. 当年12月石棺完工. 前后两年间动员了多大30万人进行清理工作. (说道动员, 想起了红警苏联的动员兵, 100块一个, 口号就是for the Union, for mother Russia, 后面一句有点反苏).

compare

事故距今已过33年, 也许没有HBO的热播剧, 就不会有更多的人对切尔诺贝利有详尽的了解, 虽然西方价值观下的影片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民族英雄, 或者说共产主义下的人民英雄的形象, 但它依旧是第一个能震撼的将整个过程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影视剧. 在人们指责当局掩盖事实, 阻止人们民众知道真相的同时, 是否考虑过在那个消息不发达的年代, 在资本主义社会主力两大阵营激烈对抗当中, 维稳与防止敌国的渗透更为重要. 面对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核灾难, 或许只有苏联这样国家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调动全国的人力物力, 将损失降到最低.

而最终历史还是胜利者书写, 牢不可摧的联盟, 红色的CCCP, 也只能停留在记忆当中.

CCCP

忘记苏联没良心, 而恢复苏联也决然不再可能.